《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下》

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近代史部分的历史。
革命的起因,可以像理想主义者称作的那样,是出于良心和对现实的不满,但是深层原因,是寻求渴望利益的再分配。
仇恨可以淡忘,但历史绝不可以忘记。《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给人民群众和政府带来的一系列惨重损失,南京大屠杀的30万同胞的牺牲,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应该永远被国人所铭记的历史。

也许小时候在记忆里动画片、电视剧所传播的都是邪不压正的道德逻辑,但是在真真切切的历史书上却展现的是列强瓜分中国强行掠夺和弱国无外交残酷现实。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为了少数人的骄奢淫逸,把千万无辜群众残杀在血泊之中,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严复在《原强》中说:“往者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马关条约后中国一千多年汉唐以来形成的以中国为亚洲中心的体系被颠覆了。曾经的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使得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承重的包袱,滞缓了民族前进的步伐,使得近代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知道历史王朝兴替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这是我看的龙应台的第三部作品。第一次看的是《目送》生活类散文,清新的插图,细腻情感,针砭时事,鞭辟入里。第二本《孩子你慢慢来》中有些情节确实看了不禁落泪,算是笑着看完的,心中充满着浓浓的温暖爱意。

没看这本书之前,本以为是如孩子你慢慢来一样的生活散文,或者如母子间生活的对话内容。看了前几章才有些诧异或者有些“失望”,诧异在它大多在写国际政治和文化差异、价值观等内容,并非我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失望在自己才疏学浅,这么“高大上”的内容需要去理解。不过也是,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想要了解彼此的世界,了解对
方的价值观,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彼此的文化政治背景开始。同时也充满着羡慕,想到自己也偶尔和父亲交流政治,但也是十分浅显的内容,大概不能算是交流,而是去从他那了解他的看法与分析。龙应台和安德烈间如此深刻的交流,发生在母女间,真的难得。真的羡慕。

       从这本书里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包括道德伦理,包括价值观,包括爱的定义。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藉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不必了。

很多时候彼此深爱却不如朋友了解对方,正是这个原因。爱成了不沟通的藉口,而对于陌生人却是更加努力的解释、沟通。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把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的爱,唤醒。


 

那个老师往你床上爬的小孩,爱听鬼故事又怕鬼、怕闪电又不肯睡觉的小孩,一转眼变成一个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沟通对话的成人。

仿佛在父母面前,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而在外界眼里,二十岁的年纪,你早是可以独立思考、对自己未来负责、可以理性的沟通的、与你并无差异的成人。
从小孩,到成人,这个过程漫长,且甜蜜。温柔碎语的岁月里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一步步离开,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


 

当你对国家抱一种不信任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冷静地去分析它的问题所在。

我们在一个富强的国家,富强的意思就是,年轻人可以对政治国际情势一概幼稚无知,他反正承受得起,让别人来为他思考。

怕被和谐不多说= =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太信任反而不能让你冷静的分析问题。


 

这就是欧洲文化的好处:往任何一个方向飞两个小时,你就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

同时也让我见识到了外界的美好,这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值得你去体味,去感受。


社会不知为什么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又充满了幻灭,往前看去似乎又没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想法。以前看到教科书上满是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就幻想将来也有一天如此厉害,可以制造出举世瞩目的事物,发现未曾发现的世界。但是似乎这个时代已然处于饱和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已没有什么没被发现,一切都已如此现代化的感觉。其实或者说,是自己“太懒”,不愿去发现,未知的世界还有很多,譬如头顶的那片遥远的天空,譬如……智能化的IT业能否为这个世界人类的生活抑或是非人类多做些什么。


还有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如果有个人手里拿着弹弓,站在高处对着你。你要反击,是站在那低处呢,还是先站到高处再说?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譬如民主体制,有些人进入了体制站到了高数,认为这样可以影响当权者,造福社会。可是还没有造福社会,个人已经先享尽了权利的好处。独善其身与心怀天下,不忘初心和时刻反思,是多么的重要。


 

不要无条件的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想起了知乎上的一句话:不要相信在野党,执政之后都一样~o(*≧▽≦)ツ


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子,泥沙被淘汰,金块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经典或古典。

时间是最好的法官。


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

灵魂一定要有一个栖息地。那叫做信仰。


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使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关于工作的意义。对啊,朋友说我很幸福,以为我是带着我对它的喜爱去学习的。包括将来的工作。是的我是幸福的。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将来可以这么忽悠孩子~~~~~


“知道所谓“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得不够快就会被淘汰”,但是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是什么意思,永远不会忘记。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要做那城市里的人”,而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失败启蒙教会你的不是失败有多痛苦,你需要多努力才能挣脱这样的失败的氛围,怎样才能跻身成功者的行列,而是告诉你,要你去挑战,质疑成功的定义。因为,你也曾被定义为”失败“过。那可否在你“成功”时,多去想想“失败”的那个群体,那你是否可以从内心悲悯苍生,从心底散发出温暖的沁香。


附上一段我朋友的话:

这也是我最近在考虑的问题,我们有太多觉得不公想去改变的东西充斥在生活中,你想去改变想去帮助去制止。那么你爬高,当你真的有能力去做一些事的时候或许你觉得这些并不值得去做了,你有更好的远见和更迫切想达成的东西迫使你去继续攀爬。所谓的不公平或许只是懒惰对大家的惩罚。若是没有这种不公平你是否还有提高自己的动力?我父亲告诉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存在即合理,很难理解,我想这并不是向这些不公妥协,而是告诉我怎样适应社会,当然我不想多说什么叫适应。善恶本相对却也相辅相成,我们看到了恶才会更愈发想去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恶自然会消失殆尽,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起到一个善的助力去发挥你能发挥的点滴能量,或许这微不足道,但是忠于自己。价值是什么不就是这么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么。简而言之,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正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个墓志铭上所说: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所以我绝不滥听歌。有时候,我会放30首歌,一支一支听,心里其实一直在等,等着哪一首歌出现,终于等到的时候,那个美感值更高。

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如此。物质满到一个程度,就失去意义。


还有一些摘录:

半的人在赞美我的同时,总有另外一半人在批判我。我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如何宠辱不惊。至于那些所谓的“期待”,那是我自己必须要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我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傻也别装聪明。

老作家,在餐桌上,把长长药盒子打开,一列颜色缤纷的药片。白的,让他不晕眩跌倒。黄的,让他不便秘。蓝的,让他关节不痛。红的,保证他心情愉快不去想自杀。粉红的,让他睡觉。

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人的,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你真的“平庸”吗?其实在看你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呢?

我的同学或同事们,几乎都比我年轻,比我优秀,比我积极地追求“卓越”。在我工作的公司里,我像一个隐形人——我个子矮矮的,在一群人里,人家绝对看不见我。我的长相平常,任何人看过我就不会记得。在工作表现上,永远是最看不出成绩的一个,没有长官会嘉奖我,没有同仁会羡慕我。别人看我一眼就得到一个印象:这人没个性。同事们说我是个温和的好人什么的,可是没人会对我有任何印象,也不会有兴趣对我多知道一点,而我也不觉得我有什么值得人家有兴趣的地方。对,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特色的人。

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是生活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


最后附上我最喜欢的本文中的一句话: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遇上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这个历史挺靠谱-袁腾飞讲中国史上》

这本书高考前就买了,奈何一直没有时间看。对于一个历史小白来说恶补一下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么多年来也不知道历史课怎么学的,头脑里一直不清晰人物时代关系。

一看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袁sir的说话风格,羡慕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清晰分析问题的逻辑,和诙谐的语言表达。

看到洋洋洒洒历史长河中无数闪耀过的、曾名赫一时的人物都已烟消云散,看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更迭的朝代、各领风骚的英杰、如今都已雨打风吹去,心中不由落寞无依寻寻觅觅。

一直觉得或者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是真正能改变的又有多少呢,又怎样才能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呢。
从禅让制先秦到清兵入关,多少时代更迭。历史,原本以为是我们祖先的故事,现在更觉得只是,只是发生在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或是中原地区这片土地上的人、事、情。
历史太长了,以至于明朝那些事儿可以写7本中国史上这么厚的书,而其中又被湮没了多少我们所未知、也不再可能知道的绵长的情愫。
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国际主义的人,爱国情怀有,但绝非极其浓重。看各族文化不断融合,看历史不断改变,看疆域不断扩张或是缩小,心中都没有太多的激荡。本是看着秦、晋、隋的统一,心里有一种模糊的没有明显国家界限的感觉,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看到了明清的闭关锁国、出现了国家的明显界限。这种感觉怪怪的,为什么要分的这么清晰,为什么不能够世界更和谐的在一起。无关侵略与统治,只看朝代之兴替。更多时候我在思考,这么多雄才伟略的英杰之士,而我,又能在这历史中留下点什么?一粒小小的尘埃尔?

或许是看见了自己的渺小,但也不再想去思考,我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始终能忠于自己。